近年快速崛起了一项服务,就是志愿填报。各种志愿填报软件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噱头宣称可以精准填报志愿。当然,费用不菲,少则几百元一张卡,多则几万,甚至有近10万的服务价格,也是吓人。存在即合理,这种服务的兴起说明有一部分人是有需求的。关键是,这些服务靠谱吗?真的那么精准吗?


DSC_2238.JPG



观点一:“志愿填报服务”可信吗?


数据真的是考试院提供的吗?肯定是欺骗。

为了强调自己数据精准与可信,很多软件与服务商公开宣称,自己的数据全部甚至实时来自各地考试院。可以明确地讲,这是欺骗,考试院是不可能与付费商业服务机构做这种合作的。如果真的有个别精准数据,也只能是通过非法手段窃取,考试院不可能主动提供,这是肯定的。如果有人不信,可以请商家提供与考试院的合作协议,证明给我们看看。


这种做法,说小了叫夸大宣传,说大了就是欺诈、诈骗。


最可靠的数据其实就在高校,目前各高校都公开提供这些基础数据,有些高校还贴心地做了简单的预测,大家可以去各大高校官方网站查询。



观点二:“志愿填报服务”可信吗?


大数据可以算出录取分数线,做到精准填报吗?

根据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对某学校的录取分数有一个预测,尤其是在位次上(分数会根据试题难易程度波动),这也就是各高校招生负责人能给大家一个大概预测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看近3年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了,用不到什么大数据,更不要提什么人工智能了。


但我想强调的是,这只是根据历史数据的预测,至于今年的准确录取分数,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的,包括高校招办主任、校长。因为还没有开始报志愿,录取分数线是不可能确定的,因此我们不可能提前知道准确分数线。


大家也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都按这个预测去报,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某高校录取有大小年的情况,大家都按这个规律去报,结果可能会是相反的。


所以,根据历史数据的预测也只能是参考,没有办法给大家精准结果。其最大意义是告诉我们有多大可能被录取,我们必然需要根据这个预测,留出一定的余地,或者基于此做一定的冲刺,但不能乱冲。



观点三:“志愿填报服务”可信吗?


谁能保证录取?

在志愿填报中,有一些机构提供了保障服务,即一定确保被某个或某几个设定目标学校录取。理论上,这种保证服务都是存疑的,就如保过班一样,不学如何保过?志愿填报提供保证服务,也有类似嫌疑。录取是高校的权力,分数线在大家都没有完成填报时是不可能知道的,怎么可能十拿九稳地保障?其实这是赌一个概率的问题,商家也不损失什么,因此,这类服务肯定不能全信。只是和保过班相比,这个还是有历史数据做研判依据的,尤其是个别靠谱的专业人员也并非胡言乱语。



观点四:“志愿填报服务”可信吗?


前两天一位母亲就女儿志愿填报与我探讨,我觉得她思路清晰,选择院校与专业思路也对,但最后她说:“陈老师,孩子在13000名,如果报一个17000名的学校,是不是亏了啊”?同样,一位在省上排名200多的同学,跟我探讨完之后也说到:“我是不是浪费了10几分啊”?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现象,即想要分数最大化。我想特别提醒的是,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是去菜市场买菜,总期盼500块买到520块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即自己想从事什么行业,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来说志愿填报。换句话说,需要在确定方向与道路的前提上再算计分数的最大化,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了。如果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再好或者位次再高有何用?因此,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算计分数最大化,这是最愚蠢的。



观点五:“志愿填报服务”可信吗?


为什么要花几百块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别人?

我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志愿填报请一些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建议没有问题,也是必要的。只是想提醒大家,决不能把这个工作简单地全权委托他人。


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是最为关键的一次生涯规划,我们为什么不去想想自己对人生的考虑: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喜欢什么?想干什么?


家长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可能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但重要的是我们去想了,思考了,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高校与相关机构免费开放的数据去做一定的研究,这实际上也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我们最后可能还是需要报考顾问的帮助,没关系,但至少我们自己思考过了。顾问在我们选择发展的大方向上提供服务,就不会出方向性问题,否则就等于把自己的未来彻底交给了别人,那才荒唐!


留学生海外求学有哪些安全隐患?该如何防范?

给自己一次机会
去创造想要的生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