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的孙女士花了三个月工资,送六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英国游学。每年寒暑假,孙女士都会陪儿子在国内旅游,但出于时间和经济考虑,没去过国外。“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孙女士说,每次开学,同学都会交流假期生活,分享出国经历,儿子插不上话。孙女士的苦恼在工薪家庭普遍存在,如今不去游学的中小学生似乎成了”异类”,你对此怎么看呢?普通家庭有无必要花高价让孩子出国游学?
观点一:
我不并否认优越的物质条件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但是,这并不起决定作用,也不是成才的必备条件。近日火遍网络的那篇《感谢贫穷》的作者王心仪就是做好的例子。
陪伴和沟通才是最好的教育。希望广大父母在重视物资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必不可缺的精神教育。
其实,像问题中孙女士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我身边就有很多。同事家刚上小学4年级的女儿,在北京东城区排名前十的一所公办小学读书,这所学校是出了名的优秀,因为孩子的爸爸在体制内,所以才有机会进入这个学校读书。我们原本都觉得,孩子在这么好的学校学习,竞争必然很激烈,成长的压力一定不小。
但是我的这位同事却说,孩子有没有压力不知道,反正她和孩子爸爸的压力真是太大了。每个学期一开学,孩子们就开始聊天,这个说参加了美国夏令营,那个说参加了加拿大的夏令营,女儿只能干瞪眼的回答,自己参加了姥姥家的夏令营。
孩子平时的课外补习班,过生日时候的同学宴请,都是不小的开销,总不能什么也不让孩子参加吧。尤其是在大城市,上的学校越好,家长的压力越大,心累啊。
根据新东方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国际游学用户有明显低龄化趋势。而且,各种高端的海外游学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家长青睐,而这些项目的收费普遍很高,算上往返机票、学费、房租和其它花销,一般一次的平均消费约为5万元左右。
部分父母希望通过游学、夏令营等方式,让自己的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么做对孩子认识世界确实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则需要慎重考虑,特别是带有攀比性质和虚荣心目的的出行,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事实上,很多游学活动是营利性机构的商业行为,而且并不是出国就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开阔眼界,也可以选择博物馆、科技馆之类场所,丰富知识。同时,上补习班也并非上得越多、钱花得多,就越有利于孩子成长。还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来判断。
总之,促使孩子成长、成才的因素有很多,家长们也不必对高花费项目太过执念,量力而行。与其拼命的满足物质发展,不如多花些时间和心思陪陪孩子。还是那句话“陪伴和沟通才是最好的教育”!
观点二:
家长提到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新生态,在工作生活家庭同学聚会,孩子教育都已经超越房产成为核心话题。
这和当下中国的生态类似文化不自信,总要看下别人的评判或者其它国家的做法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群做事态度。连整个国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个人肯定压力更大。这种压力大过父母自己的发展大过家里老人的快乐,必然导致一个焦虑的社会,我的朋友圈目前只做工作,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其中为了避免过渡焦虑,只能尽量独善其身。
我每天办理学生出国,今天孩子拿到牛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明天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同学找到工作准备移民,这些是好消息也会刺激思考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像这些哥哥姐姐一样优秀吗?
同样全家出国旅游已经成为朋友圈常年话题,这其中在领略世界大好风光的同时,让人安静思考的时间却少了,选择焦虑症困扰着朋友圈的每个人。昨天同学说大学宿舍抽烟喝酒,也让同学家长担心。如果没有国民的文化自信内外兼修,几乎每天我们都会被焦虑困扰。
无论去否名校,旅游是否热门国家最终的目标是让我们自己找到努力方向,拓展思维方式。很羡慕乔布斯印度修行那一年,我们有事情不得不去看下西方优秀人士的做法,他们有些人更懂东方而我们却不懂西方,这个注定的焦虑核心。还有英文这个沟通的工具我们学不容易,而西方人来中国学相对容易,这里有中国文化对西方人的历来宽容推崇,也有我们在西方社会的不受重视。谈到目前学校教育问题,解决的办法不多,能像徐霞客那样真正潜心领略名山大川的机会,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并不容易。建议家长考虑自由行,先去近一点的国家像泰国这种的应该和国内旅游费用差不多。以后有机会再去远一点的地方,像美国加拿大,希望家长可以挺过这段最艰难的中小学阶段。
观点三:
孩子出国游学能开阔眼界,了解不同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有助益的。但成长的道路和途径并非只有一条,国内游历或在国内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国情和社会,同样可以收获丰厚。您倒是需要考虑如果孩子与班级绝大多数同学经济条件差距太大,会否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观点四:
有些问题,不必站在第三人称视角来讨论的,以后谁没有自己的孩子呢。所以真要回答这个问题不用在上帝视角好像很睿智一样做各种分析,你只要想,以后我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我自己会不会送他出国游学就好了。
在此记录我的观点,希望以后我的孩子有机会看到,很希望知道他(她)会不会同意我的观点,亦或是有他(她)自己不同的观点:
想做一件事如果需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的时候,你就想是不是必须要这样做就好了——如果我的孩子不去游学,他会因此成为傻子吗?他会因此抬不起头吗?或者是,如果他参加游学了,他一定会因此有一个大的蜕变吗,会因此变的自信翻倍吗?
我假想一下自己是个爸爸,是觉得,好像没必要游学。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这无谓对错,全看自己。而作为我,我是非常不希望我家孩子的自信是通过与同学的经历趋同而建立的,我更认为他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就像我微博昵称表现的,不管别人是千篇一律还是千差万别,跟我无关,我要做的,是使自己有独特的“fanstyle”。为了这个独特的fanstyle,一万个人里9999个都不支持我也没关系,有最后一个理解,就够了。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做事都只是为了别人的经历自己也能拥有,那是流水线量产货。
给自己一次机会
去创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