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平时一定或多或少听说过“英语思维”这个说法,不少培训机构也拿这个概念来做文章。例如中国人学了十几年英语还是开不了口,原因是缺乏“app必威体育思维”。中国考生雅思分数太低,是因为没有“英语思维”。China Daily不能读,因为那是中国人写的,缺少“英语思维”……在“英语思维”鼓吹者的眼里,中国学生学不好英语的所有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没有“英语思维”,似乎只要掌握了这一利器,英语学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登堂入室,走上巅峰。但奇怪的一点是,当你问起他们什么是“英语思维”的时候,很多人其实语焉不详,对这一概念给不出清晰的解释。
那么,究竟什么是“英语思维”?它对英语学习有帮助吗?
我找到了网上比较流行的关于英语思维的定义:
英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一样,可灵活的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让语言回归于实际生活应用。
这一定义有两个核心:英语掌握程度和母语一样;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关于第一点我表示存疑,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要做到掌握程度跟母语一样几乎不可能,因为外语水平只能无限接近母语水平,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的上限。第二点对英语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倒是有可能实现。比如你在站台上看到一辆公交车过来,可能会立马想到 Here comes the bus. 但这更多是熟能生巧,是英语大量练习后的结果,跟所谓的“英语思维”也没什么关系。
再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有“英语思维”,那么它应该是英语水平提高之后的结果,而不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方法。通过掌握“英语思维”来提高英语水平在逻辑上其实是矛盾的,实践中没有可行性。
举个例子,对于刚刚掌握一些简单英语词汇,语法基础不牢固的学习者来说,要求他们使用英语来进行思维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英语储备不足以构筑复杂的思维。如果他们从来没有学过here comes somebody/something这类句型,看到公交车过来并不能想到这种现象可以用 Here comes the bus.来描述。 只有当语言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用其思考才有可能。没有掌握好一门外语,却希望用这种外语进行思维,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作为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我们从小是以汉语来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构建自己的人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汉语也是我们思考时所使用的语言。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比如冠词和名词单复数的使用),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称为“母语迁移”。只要经过足够的输入和练习,我们的英语表达会逐渐摆脱汉语的影响,变得更为地道流利。比如在进行英语交流时,我们有时候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我们所想的意思,而且有时候搜寻一个合适的词要想很久。但随着不断练习和强化,这种现象会不断减少,我们的表达会越来越流利。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英语思维”,而仅仅是因为熟能生巧。
有些同学可能还会问“虽然有时候我们说的英语没有语法和用词问题,但还是不符合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情况是不是因为缺少英语思维?”这其实跟“英语思维”也没关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与跨文化交际有关。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经常问对方“你吃了吗?”但如果跟英美人打招呼也问他们Have you eaten yet? 就会显得很奇怪,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英语思维,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中西方社会风俗文化的区别。在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后,这种问题也会逐渐减少。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以“中国学生学了多年英语还学不好”为论调来攻击传统学校英语教育,并借此推广各类神奇的“英语思维”学习法。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事实上,中国学生学不好英语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英语思维”,而仅仅是花在听说读写上的有效时间太少了。很多人虽然号称学了十几年英语,但真正学英语的时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半年,而且这其中很多时间还花在考试上。传统的语法和听力练习都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方法,只要坚持练习,肯定会有长足进步。至于单词学习,仅仅靠背词汇书来记单词还不够,因为这样单词与语境脱离,即使记住了也很难应用。如果能放在阅读以及词典例句中记忆,并在口语和写作中积极应用,效果会好很多。“英语思维”并不是学好英语的灵丹妙药,脚踏实地的练习才是。
给自己一次机会
去创造想要的生活